2月21日每日一书 | 我们,为什么喜欢玩手机?

admin 2025-06-19 23:07:53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

作者: 何圣君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书籍推荐:一本书带你突破认知,讲透瘾性逻辑。在擅于制造欲望的时代,帮助你了解你的注意力是如何被触发的,哪些心理机制在助推你上瘾入坑,为什么即时反馈让人停不下来,挑战升级策略如何操控你的行为,为何未完成感让人心痒难耐,信息沉迷怎样带你在网络迷宫中难以自拔。

通过理解行为上瘾的这些公式,带你看透本质、识破产品经理的套路,让你轻松跑赢身边依然沉迷其中的人,获得拿得起、放得下的能力。

此外,反向利用行为上瘾,让你在学习,工作,育儿场景事半功倍,倍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大多数的我们

可以不吃不睡,但不能没有手机

当“爆肝”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工作也阻挡不了熬夜的脚步

生活在屏幕中的世界

我们患上了同一种时代病

“行为上瘾”

什么是“行为上瘾”?

简单说,就是对某一种行为过度沉迷,典型症状便是“做了还想做”,常见的行为上瘾有毒瘾、赌瘾、游戏上瘾、手机上瘾等等。

“行为上瘾”

结合实际来说

我们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刷剧

想要玩手机

并不完全因为意志力薄弱

而是完全的“行为上瘾”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这本书,告诉我们,之所以我们会忍不住刷一个又一个的小视频,这和意志力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行为上瘾。

而本书作者何圣君

就曾因沉迷网络小说

导致原本想要改的手稿没有改

在他偶然间获悉了行为上瘾的规律后

现在他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

每天5点准时起床

开始阅读和写作

以平均1年1本书的速度实现人生逆袭

关于作者何圣君

何圣君

互联网独角兽企业运营经理;

人气作家,已出版《营销心理学》《博弈心理学》;

从一个普通素人到考出MBA,他以平均1年1本书的速度实现人生逆袭;

曾作为项目负责人独立完成过一亿元人民币的荷兰项目;

钻研实用心理学,致力于将心理学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仅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作者简介

在了解了“行为上瘾”概念后

我们可以回归到最初的问题

手机上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看完这本书的内容

或许你的心中就有了客观理性的答案~

内容简介

什么原因让我们沉迷手机,不可自拔呢?

何圣君老师在《行为上瘾》里总结了六大类,分别是行动触发、轻松入坑、即时反馈、挑战升级、未完成感以及社交元素。

1

行动触发

所有上瘾行为都是一个心理公式:B(行为behaviour)=M(动力motivation)+A(能力ability)+T(触发器trigger)。

要发生一个行为,动力、能力、触发器三者缺一不可。

2

轻松“入坑”

任何让人行为上瘾的原理都遵循简单上手的原则,它们利用大脑趋乐避苦的本能,让我们轻松入坑。在轻松入坑的原理上,商家还把人类的损失厌恶机制应用到极致。

甚至利用盲盒心理:通过不确定的奖励让你沉迷。

3

即时反馈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沉迷手机的程度越来越深。一来,各类APP层出不穷,种类丰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二来,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随着网速的快速增加,人们从查询信息到等待结果的时间也被大大缩小。

从心理学上分析,就是即时反馈中的及时性大大提高,而这正是让你停不下来的魔力。

4

挑战升级

正如很多游戏都会设置挑战关卡,社交软件也有等级升级,说到底是通过上瘾式策略让你欲罢不能。

5

未完成感让人心痒难耐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悬念是一剂勾魂药,因为不可预知而让你充满期待。

6

社交元素

社交元素是让人难以自拔的网络迷宫。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人沟通和交流,对社交有着强烈的需求。

最后,提出问题后

作者并没有放任不管

而是非常实际的提出有效脱瘾方案

行为训练,让你拿得起、放得下

以及帮助你夺回主动权:

让自己对有意义的事“成瘾”

有舍才有得

只有拿得起、放得下

才能控制自己行为上瘾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书摘

何圣君

即时反馈,让你停不下来的魔力

为什么“差一点就赢”的感觉对人的影响会有那么大呢?

美国畅销书《普鲁斯特是神经学家》的作者、《纽约时代周刊》特约撰稿人约哈·勒海尔(Jonah Lehrer)曾经在他的文章中介绍过下面这个实验:

科研人员设计了一个针对大鼠的行为实验,实验的装置类似于一个啮齿动物界的赌场。装置上方有三盏灯,大鼠可以通过按压杠杆来实现一次“赌博”行为,只要三盏灯同时亮起来,大鼠就“赢”了,胜利的奖品是一小团食物。

而如果大鼠没在三盏灯同时亮起时按压,就会“输”,失败的代价是时间惩罚,灯会全部熄灭,要等上几分钟灯才会重新亮起来,下一轮游戏才能启动。当然,对大鼠来说,失败是最痛苦的,等待它的是焦虑和煎熬。

实验的结果非常有趣。大鼠熟悉了这个游戏之后,会在三盏灯同时亮起时表现出按压杠杆的反应。但让人意外的是,在只有两盏灯亮起来时,大鼠居然也会去按压杠杆,在实验人员给大鼠摄入多巴胺药物(比如苯丙胺)后,这种倾向更明显。

研究人员分析,大鼠的这种反常反应是因为大脑兴奋,“差一点就赢”的状态对它的大脑的奖励回路具有强反馈。从多巴胺分泌的角度来说,“差一点就赢”和“真正赢了”对生物大脑的激励作用是类似的,两种情况都能非常有效地刺激快感中枢,从而引发大鼠做出行动。

同样的情形也会出现在两性关系中。很多人觉得男女之间还没确定关系的暧昧期很让人回味,不比真正进入热恋期的体验逊色,这种反应同样是由于你的大脑无法分辨“差点就得到”还是“真正的得到”对方所造成的。

很多过来人会告诉你:恋爱就像放风筝,不能抓太紧。所以,在对方还没那么爱你的时候,要想让对方“入局”,就要制造“还差一点儿才能得到你”的感觉。

抓娃娃机这种类型的游戏之所以如此设计,就是为了给你营造“差点就赢”的错觉——不停地调动你的希望,让你投入真金白银的同时保持对下次游戏的期待,从而一次又一次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正因为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从2012年起,抓娃娃机的出货量早已从当年的21.11万台上升到2017年的34.45万台,五年间增长率超过了10.65%。不仅如此,在线抓娃娃APP也从2017年开始井喷,成为了继共享单车后的小趋势风口,以及众多资本追逐的投资宠儿。

END

内容来源 | 节选自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