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鴝鵒謠》:賞析與演唱

admin 2025-06-21 12:48:26

本文內容是本站待刊文《先秦謠諺音聲集:謠篇》的副產品。

源流《鴝鵒謠》在歷代文獻中的流傳,究其根柢,當以《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爲本源。不同版本或有異文,如有「鴝鵒」「鸜鵒」之異。相關文段如下:

有鸜鵒來巢,書所無也。師己曰:「異哉!吾聞文武之世,童謠有之曰:『鴝之鵒之,公出辱之。鴝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鴝鵒跦跦,公在乾侯,徵褰與襦。鴝鵒之巢,遠哉遙遙。稠父喪勞,宋父以驕。鴝鵒!鴝鵒!往歌來哭!』童謠有是,今鴝鵒來巢,其將及乎?」

《史記・魯周公世家》亦載此詩,但其中「巢」在宵部,「侯」在侯部,不能押韻,因此《左傳》所載相比之下更爲可信。《史記》相關文段如下:

二十五年春,鸜鵒來巢。師己曰:「文成之世童謠曰:『鸜鵒來巢,公在乾侯。鸜鵒入處,公在外野。』」

後世書籍對此詩有所引錄,舉例如下:

《漢書・五行志》有引《左傳》全詩。「遙遙」作「搖搖」,「稠」作「裯」。《太平御覽・地部二十・野》有引《左傳》「鴝鵒之羽」三句。《太平御覽・羽族部十・鴝鵒》有引《左傳》全詩。「往饋之馬」作「涂取之馬」,「跦跦」作「株株」。《古謠諺・卷二》收錄《左傳》全詩。以上超鏈接所見版本,「鴝」均作「鸜」。注家在解讀上文兩處「文武之世」「文成之世」時產生過分歧:這是説的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之世,還是魯文公、魯武公、魯成公之世?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相繼而王,對於他們三人,「文武之世」「文成之世」的措辭顯然是比較適合的。而魯武公與魯文公相隔一百九十年,魯文公與魯成公相隔十九年;「文成之世」置於魯文公、魯成公還算比較合適,而「文武之世」置於魯文公、魯武公顯然就是謬誤了。因此,若《左傳》文本不誤,「文武之世」「文成之世」應當描述的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之世。

《古謠諺・卷二》對此提出質疑,他引用「石經宋本《左傳》」,稱「文武之世」的「武」字應當作「成」字,並舉了《漢書・五行志》等例佐證之,認爲寫成「武」是傳抄致譌。若此説不誤,則當以「文成之世」爲正,將他安排至早於魯昭公僅二三十年的魯文公、魯成公時代可能更爲合適。

但是《鴝鵒謠》的創作時間必然不可能上溯到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或者魯文公、魯成公之世,而應當晚在魯昭公客死乾侯之後。古籍的記載有傳說或創作的成分,這應受到了我國古代讖緯學說的影響。

內容、背景與賞析《鴝鵒謠》的內容與其背景密不可分。下文對此詩進行翻譯和分析。爲全詩配上了 msoeg 上古漢語擬音,有修改。

鴝鵒,即今所謂的「八哥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鳥。

魯昭公二十五年,有鴝鵒到魯都來築巢。《左傳》在紀這件事的時候,通過大夫師己之口對此事表示驚異,引用舊時流傳的童謠,認爲這是不祥之兆。

在漢代天人感應觀點下:劉向認爲「鴝鵒,夷狄穴藏之禽。來至中國,不穴而巢,陰居陽位,象季氏將逐昭公,去宮室而居外野也。」將「鴝鵒來到國都」看作魯昭公將要流亡的先兆。劉歆認爲鴝鵒是「羽蟲之孽。其色黑,又黑祥也。視不明聽不聰之罰也。」認爲這是魯昭公執政不當的懲罰。《後漢書・朱樂何列傳》對此有凝練的總結:「瑞應依德而至,災異緣政而生。」

從現代觀點看,「鴝鵒來巢」是自然現象,漢儒的「天人感應」學說是錯誤的認知,其目的在於藉助歷史事件闡述其觀點學說,並規勸上位者提高個人德行,從而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原文擬音鴝之鵒之,ɡro tə lok tə公出辱之。kɫôŋ kʰɫut nok tə屋部 -OK「鴝」,又作「鸜 *ɡwa」。這裏考慮到主元音的和諧性,採用主元音相同的「鴝鵒」。【之₁₂】起興用助詞。【出】出奔,流亡。【辱】用作被動,受辱。【之₃】音節助詞。

助詞的使用體現出口語的特點。助詞的目的是使詩句符合先秦詩歌常見的四言句式。

〔翻譯〕鴝鵒啊!國君要流亡受辱了!這兩句以鴝鵒起興,預言魯昭公將要流亡。

〔歷史背景〕魯國三桓亂政。前五一七年(昭二十五年),魯昭公攻打季孫氏,兵敗。當年九月,魯昭公被逐,出國流亡,前往齊國,居住在陽州。下詳。

原文擬音鴝鵒之羽,ɡro-lok tə waʔ公在外野,kɫôŋ dzə̂ʔ ŋwâth laʔ往饋之馬。waŋʔ ɡruth tə mrâʔ魚部 -A【外野】野外,外地「往饋之馬」一作【涂取之馬 *lâ tsʰoʔ tə mrâʔ】,在路上爲他取來馬匹。

〔翻譯〕鴝鵒的羽翼,國君在野外,臣子給他送馬匹。這三句明面上是用「鴝鵒的羽翼(豐滿)」來象徵魯昭公「即使身處困頓也有臣子來照顧」,實際上是在諷刺魯國亂政、違悖禮制,即使給國君送馬匹也不願讓國君歸國,詳見下文「歷史背景」。

原文擬音鴝鵒跦跦,ɡro-lok tro-tro公在乾侯,kɫôŋ dzə̂ʔ kâl-ɡô徵褰與襦。trəŋ kʰran laʔ no侯部 -O【跦跦】跳來跳去【乾侯】晉國地名,在今河北成安。「乾」,《論語音義》:「音干。」【褰】套褲【襦】短襖

〔翻譯〕鴝鵒跳來跳去,國君在乾侯,求取衣褲。這三句用「鴝鵒跳來跳去」象徵魯昭公顛沛流離。昭公在乾侯時生活艱辛,連基本的衣物也要向人求取。

〔歷史背景〕前五一六年(昭二十六年),魯昭公從齊國回來,居住在鄆地。前五一五年(昭二十七年)春冬,又往返兩回。前五一四(昭二十八年)年,魯昭公前往晉國,在乾侯停留。晉國六卿被季平子賄賂,讓晉頃公將魯昭公前往乾侯居住。前五一三年(昭二十九年)春,魯昭公從乾侯回來,抵達鄆地,被齊景公來信羞辱,不久又返回晉國,在乾侯停留。當年十月,魯昭公被當地民衆驅逐出鄆地。前五一二年(昭三十年)至前五一〇年(昭三十二年),魯昭公在乾侯。(上述魯昭公行程對應「公在外野」「鴝鵒跦跦」)前五一一年(昭三十一年)季平子前往乾侯,子家羈諫請魯昭公駕車進入魯軍,從而回國(對應「往饋之馬」),但魯昭公不聽取他的忠言,且被隨從人員脅迫,未能如願。

原文擬音鴝鵒之巢,ɡro-lok tə dzrâu遠哉遙遙。wanʔ tsə̂ lau-lau稠父喪勞,dru-paʔ sâŋh râu宋父以驕。sûŋh-paʔ ləʔ kau宵₁部 -AU「遙遙」一作【搖搖】,不安之貌。【稠父】魯昭公名「稠/裯」。「父」,音「甫」。【喪勞】喪於勞,因勞而死。「喪」,去聲。【宋父】魯定公名「宋」。【驕】舊註釋爲「驕傲」,謂成爲國君所以驕傲。按詞根「KAU」有「強、盛、高」義,此處釋作「獲得高位」可能更合適。無論何者,此句說的都是魯定公上位。

〔翻譯〕鴝鵒的巢穴,多麼遙遠啊!稠父辛勞而死,宋父因此得勢。這四句寫魯昭公在遠離魯國的野外流亡而死,魯定公上位。

〔歷史背景〕前五一〇年(昭三十二年)十二月,魯昭公在乾侯去世。前五〇九年(定元年)夏,魯昭公靈柩歸國,魯定公立。同年秋,昭公入葬。

原文擬音鴝鵒!鴝鵒!ɡro-lok ɡro-lok往歌來哭!waŋʔ kâi rə̂ kʰôk屋部 -OK〔翻譯〕鴝鵒!鴝鵒!歡歌着前往,哭泣着回來。這四句總結魯昭公的生涯:有着國君的身份,後來卻客死他鄉。

全詩以二、三、四句爲一節,音韻和諧而富於變化生動。運用象徵手法,從「第三者」鴝鵒的視角表現歷史事件,文辭深沉而蘊藉。以「往歌來哭」結尾,情感強烈,敘事濃縮,有歷史的回望感。

全詩批判了魯國內亂,同時又對魯昭公表達了憐憫之意。

編曲與演唱2024 年 1 月 19 號傍晚,天雷陣陣,寒雨紛紛。深夜忽有所感,20 號凌晨 2 時許完成編曲。

笨拙地使用虛擬歌手軟件 Synthesizer V 的「鈴愛莉」英語音源進行了所謂「跨語種調校」。

擬音得到了網友百越閒人的指導。

曲譜見此:https://musescore.com/user/11611446/scores/1415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