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朝那记忆之二十五——接铧

admin 2025-10-25 04:20:03

传统技艺——接铧

犁铧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先民们制作和使用犁铧的历史无确切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犁铧的出现是与农业种植一起开始的。这道工艺一直延续至农业合作化时期乃到包产到户。在木犁的犁头安装上铁铧以后,既避免了木犁头的磨损,又使耕地的效率成倍提高,而且还大幅增强了斩除杂草的功能。铁铧是生铁铸成的,铧尖是最容易损坏的部位。犁地时碰到石头、树根等坚硬东西,或者在地头回转时操作不慎,铧尖就会折断或打碎。这样接铧尖的手艺和生意就应运而生了。在我的记忆中,朝那有三个接铧匠,一到夏季,他们就在涝巴岸那边摆起摊位,开始营业。尽管一个个被烟熏火燎煤灰飞扬弄的像非洲人似的,但他们不畏酷暑不辞劳苦为朝那的农业生产做出的贡献却令人肃然起敬。

接铧匠的全部家当是一台火炉,一只风匣,一把钳子,一把铁锤,几只用于熔化铧铁的小罐儿,它是用一种耐火材料“干泥”捏成的。形状是一个口径约六厘米,壁厚约半厘米,高约十厘米的罐子,底部呈半球状。还有几个铧尖模具,模具有半块砖大小,也是用干泥做成的,分左右两半,内侧分别削去特定部位,合拢后形成一个铧尖状的槽子,小头朝下,大头朝上,开口在上端。用铁框或木框固定,以防铁水注入后松动。接铧前先将废生铁也就是平时收集的烂铧用锤砸碎装入干泥罐中,放进火炉里,一次可放五六罐,每罐可接一只铧。加炭后用风匣扇风加温,待泥罐中的生铁完全溶化后,大师用火钳夹起泥罐,先拿一根竹管吹去铁水上面的杂质,再将炽红的铁水倒入模具当中,并快速将残缺的铧尖插入铁水中,使其充分接触,大约四五分钟略微冷却后取出。这时,原来残缺的铧尖又长出来了,但还需检验和修整。如发现新铧尖有俯仰角度不规范或边缘有毛刺等瑕疵,就要趁热调整、修正一下,至此接铧成功。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普及,以前传统的人畜耕作模式已被逐渐淘汰,接铧这门传承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工艺也随之消失,成为岁月深处的一抹记忆。

【作者简介】 张小宁,男,汉族。生于1955年,灵台县朝那镇干涝池村人,高中文化,教师职业。先后在灵台二中、梁原中学、龙门中学、上良中学及朝那学区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2010年退休。喜欢旅游,爱好摄影,兴趣广泛。

出 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原标题:《【连载】朝那记忆之二十五——接铧》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