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矮星系統適居性

admin 2025-08-09 07:28:29

此條目可參照西班牙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1年12月27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 page}}標籤。

橙矮星(K型主序星)系統的適居性是天體物理學、天體生物學和系外行星學的一個研究對象[1]。這類恆星的質量在0.6M☉-0.9M☉之間,它們的半徑和光度使它們的分類位於太陽這樣的黃矮星(G型主序星)和紅矮星(M型主序星)之間[2]。

橙矮星的潮汐鎖定極限位於適居帶之內,這決定了在橙矮星適居帶之內的行星需要有一定的軌道半徑才能同時擁有類似地球的允許液態水存在的溫度和晝夜循環[3]。有許多研究,諸如天體物理學家René Heller和John Armstrong在2014年於《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表明由於橙矮星的紫外線輻射水平、穩定性、生命週期和普遍性,它們可能比類太陽恆星更適合生命存在[1][4]。已確認位於橙矮星系統的系外行星中包括克卜勒442b(地球相似指數0.84)[5]。

總結所有資料來說,一般認為橙矮星系統可以為地外生命提供適宜生存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它們能夠在非紫外線光譜區中發出足夠的輻射[6]以使行星表面的溫度允許液態水的存在。

它們穩定在主序星時期中的時間也比太陽這樣的G型恆星更長,因此生命在圍繞K型主序星的行星上能夠演化發展的時間也更長。[7][8]

橙矮星的適居帶範圍從0.1AU-0.4AU到0.3AU-1.3AU[9],當然適居帶的具體範圍取決於恆星的大小,通常情況下橙矮星適居帶內的行星離母星足夠遠,這避免了行星在地質時間內被潮汐鎖定,並且恆星耀斑的活動足夠低,不會對生命造成致命影響。相比之下,紅矮星不僅恆星活動過多,適居帶內的行星也會迅速被潮汐鎖定,使其不太可能適合生命存在。

考慮到橙矮星比G型主序星有更長的壽命,因此在它們周圍的行星上,複雜生命出現的機率可能比類太陽恆星周圍的行星要高[10]。K型主序星周圍的一些行星是地外生命的潛在候選者[7]。

特徵[編輯]

橙矮星屬於K型主序星[11],質量在0.6M☉-0.9M☉[12],溫度為3500K-5000K[13],但是溫度低於4000K的主序星(涵蓋低質量橙矮星)通常不被認作橙矮星,而是歸入紅矮星的範疇。由於恆星的壽命與其質量和光度成反比,因此橙矮星的生命週期很長[11]。和像太陽這樣的G型主序星的100億年壽命相比,K型主序星可以在主序星時期中停留200到400億年[4]。這類恆星在宇宙最常見的恆星中排名第二,數量大約為9%。相比之下,紅矮星的數量則佔到大約80%,排名第一[14]。

適居帶[編輯]

橙矮星(K型主序星)的適居帶大約在距離恆星0.1AU-0.4AU到0.3AU-1.3AU之間[9],在這裡的行星接收到的紫外線輻射相對較少,尤其是在適居帶外邊緣的時候更是如此,這對生命的演化發展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行星可以接收到足夠的輻射能量以讓液態水存在於行星地表,同時也不會有致命量的輻射摧毀生命[9]。

不過按平均值來說,橙矮星的適居帶距離它們的恆星的平均距離在0.5到1個AU之間,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距離會根據母恆星的大小和光度而有所不同。在0.64R☉的K5型橙矮星系統中,適居帶距離恆星的範圍是0.342到0.67AU,而在0.83R☉的K0型橙矮星系統中,這個範圍將在0.604到1.188 AU之間[15]。在這種距離上並考慮到恆星質量,任何在這類橙矮星系統中可能存在的系外行星都會因為距離母恆星足夠遠而不會被潮汐鎖定,且不會受到來自母恆星的日冕物質拋射的影響[16]。但最後一點對橙矮星來說並不像對紅矮星那麼重要,因為橙矮星要穩定得多。在它們的初始階段,M級恆星的恆星耀斑會在數月內會變暗多達40%,還可以產生能夠在幾分鐘內使光度加倍的耀斑[17][18]。

生命相關[編輯]

在非正式用語中,這些恆星被稱為「金鳳花星」,因為它們介於G型和M型之間,表現出兩者所具有的優點而沒有理論上的缺點[7]。在2014年1月發表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天體物理學家René Heller和John Armstrong討論了存在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存在的系外行星的可能性,他們稱之為超級適居行星,建議的特徵之一是行星屬於K型主序星(橙矮星)系統。

已發現的系外行星[編輯]

橙矮星周圍可能適居的行星[編輯]

參見[編輯]

天體生物學

行星適居性

參考資料[編輯]

^ 1.0 1.1 Heller,René;Armstrong,John. 超級適居世界. 天體生物學.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9).

^ G.M.H.J.Habets and J.R.W.Heintze. Empirical bolometric corrections for the main-sequence.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增刊46(1981), pp.193-237. [2021-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 存档副本. [2021-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6).

^ 4.0 4.1 Astrobio(Staff). 恆星決定了它們周圍的生命(2009-08-12).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 [2015-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1.

^ PHL. PHL系外行星目錄(最後更新於2019年12月5日). [2021-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7.

^ Lisa Grossman. 太陽也許不是「金發姑娘」型恆星. ScienceNews. [2009-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7.0 7.1 7.2 Shiga, David. 橙矮星適合生命. New Scientist. [2021-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Tudor Vieru. 生命可以很容易地在橙矮星周圍演化發展. SOFTPEDIA. [2021-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9.0 9.1 9.2 Merchant, David. 存档副本. Alien Realities. [2021-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Loeb, Abraham. 關於比鄰星和TRAPPIST-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研究. arXiv.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11.0 11.1 Munas, Fil. 《地球的使命》第16頁 ISBN 978-0578143330. 新作家出版社.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 Croswell, Ken(1999). 壯麗的宇宙 第80頁 ISBN 978-0684845944. [202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 大英百科全書. 恆星分類. [202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Croswell, Ken (1997). 行星探索:系外太陽系的史詩追尋 ISBN 0684832526. 自由報刊.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 Cuntz, Manfred; Guinan, Edward F.; Kurucz, Robert L. (2009). 《主序星的光球層、色球層和耀斑輻射造成的生物損傷》.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論文集5(S264):419-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 PHL. 《HEC: Graphical Catalog Result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 Croswell, Ken(2001年1月27日). 《Red, willing and abl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 Croswell, Ken(2001年1月27日). 《Red, willing and able》. KenCroswell.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30).

閱論編外星生命事件和物體

艾倫丘陵隕石77005(英語:Allan Hills 77005)

艾倫丘陵隕石84001

CI1隕石(英語:CI1 fossils)

默奇森隕石

奈克拉隕石

波隆納魯瓦隕石(英語:Polonnaruwa (meteorite))

喀拉拉紅雨

謝爾卡蒂隕石

海盜號著陸器生物探測實驗

雅馬拓隕石593(英語:Yamato 000593)

相關的信號誤認

CP 1919 (被誤認的脈衝星)

CTA-102(英語:CTA-102) (被誤認的類星體)

恆星信號

KIC 8462852 (不尋常的光波動)

EPIC 204278916 (不尋常的光波動)

VVV-WIT-07(英語:VVV-WIT-07) (不尋常的光波動)

HD 164595 (未知的無線電信號)

其他

SHGb02+14a (無線電信號)

Wow!訊號 (尚無結論的信號)

快速電波爆發 (未知的信號)

BLC1(英語:BLC1) (無線電信號)

已知可能存在過生命的天體

已知最古老的生命

金星

火星

木衛二

土衛二

土衛六

行星適居性

適居恆星表

適居帶

似地行星

地外液態水

星系適居帶(英語:Galactic habitable zone)

雙星系統適居性(英語:Habitability of binary star systems)

橙矮星系統適居性

紅矮星系統適居性(英語:Habitability of red dwarf systems)

天然衛星適居性(英語:Habitability of natural satellites)

行星適居性

相關航天任務

小獵犬2號

生物氧化物和生命探測

BioSentinel(英語:BioSentinel)

好奇號

達爾文任務

蜻蜓號

土衛二探測者(英語:Enceladus Explorer)

土衛二生命發現者

木衛二飛越任務

火星探測計劃

羅莎琳·富蘭克林號

ExoLance(英語:ExoLance)

EXPOSE(英語:EXPOSE)

光子太空船3號(英語:Foton-M)

破冰生命

土衛二和土衛六之旅

拉普拉斯-P

土衛二生命搜尋計劃(英語:Life Investigation For Enceladus)

火星間歇泉跳躍者

火星樣本取回任務

火星2020

機遇號火星漫遊車

紅龍號太空船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

蒲公英計劃(英語:Tanpopo (mission))

泰坦海洋探測器

金星實地探測器

維京1號

維京2號

星際通訊(英語:Interstellar communication)

主動搜尋地外文明計劃

艾倫望遠鏡陣

阿雷西博信息

阿雷西博天文台

伯克利SETI研究中心(英語:Berkeley SETI Research Center)

布雷斯韋爾探針(英語:Bracewell probe)

突破倡議

突破聆聽(英語:Breakthrough Listen)

突破訊息(英語:Breakthrough_Initiatives#Breakthrough_Message)

與外星生命的交流(英語:Communication with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高斯的畢達哥拉斯三角形倡議(英語:Gauss's Pythagorean right triangle proposal)

宇宙語言

NIROSETI(英語:NIROSETI)

先驅者鍍金鋁板

獨眼神計劃(英語:Project Cyclops)

奧茲瑪計畫

鳳凰計畫

搜尋來自近地外智慧生命群落的無線電波計劃

搜尋地外文明計劃

SETI@home

setiQuest(英語:setiQuest)

旅行者金唱片

水坑

宇宙語言學

假說

夏眠假說

古代太空人

宇宙多元論(英語:Cosmic pluralism)

黑暗森林法則

定向胚種論(英語:Directed panspermia)

德雷克公式

地外假說(英語:Extraterrestrial hypothesis)

費米悖論

大過濾器理論

假定型生物化學

星際污染

卡爾達肖夫指數

平庸原理

新災變論(英語:Neocatastrophism)

胚種論

天文館假說(英語:Planetarium hypothesis)

地球殊異假說

動物園假說

相關主題

天體生物學

宇宙生態學(英語:Astroecology)

生命印跡

嗜極生物

技術徵跡(英語:Technosignature)

布魯克金報告(英語:Brookings Report)

聖馬利諾指數

智慧圈

行星保護

外星人

與外星人接觸可能帶來的文化影響

外星人神學(英語:Exotheology)

小說中的外星人(英語:Extraterrestrials in fiction)

外星考古學(英語:Xenoarchaeology)

系外行星系統科學關係(英語:Nexus for Exoplanet System Science)

幽浮宗教